【缘木求鱼】
如何投资——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是投资者的天然权利,市场只需保证诸多底线的不可挑战即可。
木木
无论是准备投身股市的投资者,还是已经身陷股市的投资者,听得最多的一句忠告,大约非“理性投资”莫属。
忠告者当然是抱了一颗好心,讲话的出发点没问题,而且从忠告逻辑上讲,这句话也貌似再正确不过。不过,如果细究,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忠告,好像也不是一点儿瑕疵挑不出。
比如,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其中很明确地预判了优劣、预设了立场,即理性投资好,非理性投资不好。这种类似于“选边站”的划分法,面对复杂的股票市场,应付起来难免捉襟见肘。
以上还仅仅是涉及股票市场范畴的瑕疵,如果牵扯到人的生物性、社会性,瑕疵或许就更明显。就群体特征而言,人是感情动物。在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中,感情发挥作用,显然占据着压倒性地位。日常生活中,人相当比例的行为,都生发于感情的萌动;许多时候,某人即使突然理性起来,追根溯源,往往也能发现是感情在底层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就此而言,要求一个感情动物(或曰感性动物),在股票市场投资活动中,抑制住本能保持理性,似乎确实有点儿勉为其难了。
这当然都是涉及逻辑层面的推论。那么,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实践中,亿万投资者是不是确实很难理性、很难理性投资呢?似乎还真是如此。单从K线图看,无论是股指K线走势,还是个股K线走势,跌宕起伏的样貌,很容易就能使人窥见藏匿于K线走势图之后的投资情绪,你很难把这种激烈、迫切的情绪表达、宣泄,和理性硬生生勾连在一起。
不过,如果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可以有所辨析的。比如,大市不好,及时抛售,无疑是个体投资者的理性选择,但所有理性选择猬集起来,或许就很难保证完成理性的实现,甚至还会导致一个明显非理性行为的结果;反之亦然。如此辨析,无论过程还是结果,当然就很复杂。为了便于甄别,不妨略作简化。
比如,最近比较热的“仁东控股(002647,股吧)”,其股价表现或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
在公司基本面无明显改变、没有重大信披的情况下,公司股价原本连续“一字板跌停”跌得好好儿的,却突然“拍案而起”,而且一蹦“二尺”高(昨天股价又“拍案惊奇”了一下),姑且不考虑其间或有的作奸犯科行为(有无这种行径,需监管部门最终给出定论),单就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人们就很难理解这些半路冲杀进去的接盘者,彼时彼刻,到底被怎样一种脑活动状态控制着。
毫无疑问,这种投资行动,肯定是在一定思考判断之后做出的选择。那么,这种选择——或曰抉择,如何定性呢?实在很难用简单的“理性”或“非理性”判断,毕竟,在股票市场多年的投资实践中,“理性”、“非理性”的定性,不但很困难,而且充满变数,从这个角度观察,对其定性还颇有一些“薛定谔的猫”的难度。
其实,这个判断的难度是世界级的。以美国股市为例,特斯拉在全世界总共没卖出去多少辆车,但公司股票市值已经相当于9大传统车企市值的总和。投资者如此热捧,又该如何定性其投资行为呢?如果按照传统车企的定价标准,特斯拉无疑就是一个如梦亦如幻的泡沫,如果按照一个高科技公司的定价标准,泡沫似乎就不显得那么大。标准的不同,居然决定着对投资行为的判断;而判断标准选取是否合适、是否科学,似乎也颇具难度,最终的判断,好像也只能静待某个阶段性“点”的出现。
如此看来,无论是逻辑推演,还是实践剖析,都会发现,在股票市场上理性投资,难度确实不小,这一方面决定于人的生物学特质,另一方面,也决定于许多事情一时半会儿确实很难说得清。既如此,坚持多年的“理性投资”的忠告,是否就可以不说或者少说?如何投资——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是投资者的天然权利,市场只需保证诸多底线的不可挑战即可。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