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在美国政治“打压”中国企业的行政命令下,美国金融服务机构、证券交易所等相关方纷纷动作。
继富时罗素指数、标普道琼斯指数删除多家中国企业发行的证券之后,12月14日,拥有最多中概股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发布声明称,决定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等4家中国公司从相关指数的成份股组合内剔除。
针对纳斯达克指数的这一调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称,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公司的股票日趋便利,个别企业不在一些国际指数之内,并不妨碍国际投资者通过其他多种方式投资于这些企业,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与此同时,汪文斌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国政府无端打压中国企业,将继续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通过多家中概股企业内部及第三方人士了解到,业界普遍对于美股指数调整的动作并不意外,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部分企业的限制政策在资本市场的逐步落地,未来不久此类动作或许将继续出现。
美股指数纷纷动作
根据纳斯达克的声明,决定将中芯国际、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中车(601766,股吧)集团公司四家从指数中剔除。
在纳斯达克指数之前,标普道琼斯指数通过官方网站表示,将在12月21日股市开盘前从旗下所有指数中移除包括中芯国际、杭州海康威视(002415,股吧)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威视”)在内的10家中国企业的A股、H股(即港股)和美国存托凭证(ADR),同时还将于明年1月1日前从其“固定收益指数”中删除11家中国企业发行的证券。
更早前,另一家富时罗素指数就表示将移除海康威视、中国航天卫星等8家中国公司的股票。
记者注意到,三家股市脂数公司在声明中都提及美国政府在今年11月禁止美国投资者购买列入其“黑名单”的公司证券的行政命令。此番涉及的大多数企业为“中字头”,由国资控股或具有国资背景。
众所周知,股市指数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表明股票市场行情变化的一种供投资者参考的指示性数字,全球各个资本市场的指数供应商数量众多,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每个统称的指数旗下又包含多个“子”指数,既有综合指数,又有行业指数,可谓“五花八门”。一般业界较为熟知的美股三大指数,即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其中后两者是由标普全球(NYSE:SPGI)的子公司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创建。中国内地A股、中国香港H股的上市股票往往也被美股指数公司纳入其指数体系,比如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将一定条件下的中国A股纳入体系内。
北京郝俊波律师事务所主任郝俊波指出,此番股市指数除名的这些公司中,除了中芯国际拥有在美国上市后又退市的经历,其他均未在美国股市交易,这意味着其投资者以国内投资者为主,在A股、H股投资参照指数更多使用的是沪指、深指、科创50、恒生等指数,美股指数的除名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对这些中国企业来说实际影响不大。
公开信息显示,中芯国际曾于2004年3月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2019年5月退市,而今年7月16日,中芯国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IPO。根据中芯国际发布的2020年三季报显示,今年1~9月,该公司营业收入实现208亿元,同比增长30.23%,净利润达到29.5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13亿元大幅增长314%。从主营业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今年第三季度,北美洲地区的营收占比为18.6%,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营收占比持续上升。
中芯国际管理层在三季报公告中表示,“2020年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目前公司正常运营,短期内出口管制对公司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可控,公司会继续跟进此事,并持续评估影响”。
中国企业积极应对
此番美股部分指数剔除多家中国企业并未激起太多的水花,一位中概股企业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已非一日之事,企业在面临国际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早已打“预防针”,部分业务短期内肯定会受到冲击,但只能积极应对,谋求新出路。
事实上,自2018年8月起,美国就开始通过政治力量对中国科技企业进行限制,先将44家军工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2019年5月又将华为及70家关联企业列入其所谓的“实体清单”,同年10月将8家中国企业列入美国贸易管制“黑名单”,禁止与美国企业合作。今年5月至7月间,美国商务部、国防部等先后扩充“实体清单”,限制的中国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年12月初,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对非美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提出了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比如证明自身不受他国政府所有或控制,要求发行人连续3年不能满足美国监管机构对会计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将禁止其证券在美国市场交易。尽管该法案适用于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公司,但业界普遍认为其矛头对接中国的意味非常明显。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长期来看,包括《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在内的美国政府频频动作,本身具有中美经济脱钩的主观意图,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额外的信息披露成本和证券行业政治化,毫无疑问会打击他们赴美上市的热情。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美国纳斯达克、纽约两大主流证券交易所分别有176家和80家中概股企业,还有38家中国企业等待在美上市。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来,无论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还是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中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业务结构,以及做一些应对准备。比如自去年11月阿里巴巴登陆港交所以来,在港上市的中概股接踵不断,如京东、网易、中通快递、华住集团等,“回流”趋势非常明显,二次上市既是为企业打开更多募资通道,也是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分摊风险。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独角兽企业,如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等人工智能公司,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A股科创板,而不再优先选择纳斯达克等美国资本市场。根据Wind数据显示,目前在科创板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高达283家。除此之外,一家“出海”主要靠海外市场营收的企业的创始人告诉记者,在今年“双循环”的大趋势下,将从国内市场寻求增长点。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