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部利得基金
(2)好的公募基金产品往往有两条发展道路:第一条路是业绩足够好,第二条路是产品足够透明。
(3)弱小和无知不是投资的障碍,傲慢才是。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几乎是很多投资者都会犯的错。
(4)黑天鹅事件远比想象中要频繁得多,量化选股策略在A股往往有两年的半衰期,因此投资能力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往往需要两个品质,勤勉和谦逊。因此,承认大多数的市场波动自己无法预测,并不阻碍成为一个好的基金经理。
在聊起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书时,“85后”的量化基金经理盛丰衍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穷查理宝典》,而这本书正是收集了掌握大量学科思维模型的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的演讲精华。那么对于盛丰衍这位一路在“985”名校就读的理科生而言,如何将多元化思维应用于投资并取得不俗的业绩呢?
在盛丰衍看来,充分使用多个思维模型,然后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并持续扩大优势往往是投资的最佳选择。
用“同心圆”思维来看清能力分类
今日财富:投资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迭代的过程,能否谈谈您如何看待自己所不了解的领域?
盛丰衍: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各个领域,我有一个“同心圆”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画两个同心圆,一个小圆一个大圆。小圆就是真实的投资能力,而大圆是自以为的投资能力。很多的投资者都会犯一个错,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把大圆画得太大。其实自己只懂里面的小圆,这是很多投资者的现状。
然后这两个同心圆分成的三块区域,最内的一块区域是自身能力圈,对应着靠自身掌握知识赚的钱,当中那块是其实不懂但以为自己掌握的区域,于是亏损往往就在这里。最外面的区域反倒问题不大,因为自己知道自己的确不懂,因此确认为风险并往往已有适当的控制措施。
今日财富:您投资理念的形成过程中,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标志事件吗?
盛丰衍:有个巧合,我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每次去新公司,量化市场就会发生一些可能被记载的事件。
第一个事件是我入职光大证券时,发生了著名的“8·16事件”。(注: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一分钟内涨超5%。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盘中逼近2200点。11点44分上交所称系统运行正常。下午2点,光大证券公告称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有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为“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第二个事件是我加盟兴证证券时,2014年12月左右,大小盘风格发生快速切换,导致几乎所有著名的量化基金都有超大回撤。
第三个事件是我加盟西部利得后不久,市场在2017年3月出现了巨大风格拐点。
这三件事一直在提醒我:投资市场的黑天鹅是常态,必须要对这种负面的事件有足够的准备,唯有把安全的功课做足,才能尽量有备无患。
今日财富:您觉得和市场上其他量化指数基金相比,您的产品策略或者说投资风格有哪些可能的不同之处?
盛丰衍:不同之处在于产品的持仓极其分散,以西部利得量化成长混合为例,根据最新的三季度定期报告产品第一大重仓股也不超过1%的仓位。虽然量化基金往往持仓分散,但我属于分散中的分散,因为很少能看到第一大重仓股不超过1%仓位的产品。
分析股票有深度和广度的视角,我主要是广度,A股目前全市场有超过4000只股票,如果分成两个梯队,那么第一梯队往往是最核心的100只,在这个梯队量化基金择股能力往往不如主动权益类基金。但剩下的股票,则往往是量化基金的机会。
用“双盲测试”思维来实现指数增强
今日财富:指数基金往往被不少投资者用于构建定投和持有策略,能否谈谈您实现指数增强的方法论?
盛丰衍:这个领域我将应用一个传统医疗的“双盲测试”思维。“双盲测试”,顾名思义是将病人随机编入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被给予安慰剂,而实验组给予真正药物。在病人和实验人员都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因此称为“双盲”。通过该方法可以测试出有效的实验药物并用于疾病治疗,本质是统计科学。
那么应用在投资领域界的“双盲测试”就是测试投资逻辑的有效性。常用的投资逻辑有很多,比如来自研报、市场消息和业内交流,而这些投资逻辑的对错就用数据去测试。我经过对100多个投资逻辑的模拟测试,最终被证实有效的只有十多个,将这些有效投资逻辑进行分类归纳后,有三类因子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
第一类是高成长性因子。从量化角度来说,每年公司盈利增速最影响当年股价涨跌幅,因此高盈利增速的公司被定义为高成长性公司。
第二类是低估值因子。拉长时间来看,低估值公司的涨幅往往比较好。
第三类是技术面因子。具体是指短期超买的公司必须一票否决,除基本面确有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外,那些被资金突然拉至涨停的股票往往可能是出货的前兆。
西部利得量化成长混合这只基金就运用了“双盲测试”的原理,通过各种因子策略进行的模型测试,验证并筛选出那些真正有效的投资逻辑,最终将这些有效因子用于投资,以此争取稳健的超额收益。
今日财富:您最关注的是产品绝对收益率本身还是指数增强部分(相对收益)的稳定性?为什么?
盛丰衍:在收益表现正常的前提下更关注相对收益的稳定性,毕竟这往往是投资可以去努力的,而绝对收益与市场整体表现相关度较高,难以确定。
举例来说,基金表现稳定往往可以带来产品排名稳定,比如总是排名在每个季度的前50%,那么两年下来可能就是前20%,三年下来可能就是前10%,通过这种方法慢慢稳健地往前走。
今日财富:产品的指数增强因子如果失效,您将如何应对?又将如何挑选新的因子?
盛丰衍:增强因子一定会失效,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量化选股往往有两年的半衰期,即如果策略两年不更新,那么两年后一半的投资因子可能会失效。
二是如果市场的结构巨变,那可能就在一瞬间80%的投资策略就失效。甚至有时候市场是两个原因叠加的,这是常态,必须接受。
挑选新的增强因子我会做三件事:
(1)找新数据,建立信息优势。
(2)同等信息下做出更好的策略。
(3)同等的数据和策略,那么就在交易环节进一步完善。
这三件事,每件事都有很多细节可以展开,即使我花了很大功夫去做,明年产品的业绩一定比今年好吗?未必,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得取决于明年的市场变化。
用“答题取舍”思维来考虑投资取舍
今日财富:投资往往会面对很多取舍,那么您如何去看待投资的取舍问题?
盛丰衍:我可以用一个“答题取舍”的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把投资比喻成满分150分的高考考卷,全市场平均得分60分。在平均分这么低的情况下,我们在答题时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比如我放弃了投资中的择时,因为我把择时看作考卷中最后一个30分的大题,那么如果平均得分在60分,我只需把对于自己而言相对简单的题尽量做好。比如量化选股是我认为相对比较有心得的,我在选股上花精力,如果有很好的效益,可以拿到90分,那么最后一个30分大题,我可以选择直接放弃。这就是我投资的选择方法,难题放弃,也不影响我在市场中的业绩表现。
今日财富:您怎么思考自己的投资逻辑?
盛丰衍:我从小就不断参加数学竞赛,大学读的专业又是计算机,因此踏入金融领域后,最适合的自然是量化投资,但需要补的知识是金融。我刚入行时经常请教一些前辈,有些似乎什么都懂也什么都很专业,但我之后发现一些自称“全能型”的选手实战业绩其实一般,因此这促使我开始思考投资的本质。
我认为,只有持续发挥自身优势的少数人才有机会在投资中持久赚钱。那些自认为什么都懂的投资者往往可能高估了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做出错误选择并失去了原来有机会取得的超额收益。
我对自身的优势与短板非常清楚,因此,“只在优势战场进行博弈”,就是我的投资逻辑。我目前把更多精力放在精选个股上,对于行业、风格、市场均采取标配方法,通过仔细选择擅长的领域并持续扩大自己的优势可能才是投资的最佳选择。
今日财富:您怎么思考产品的规模容量问题?
盛丰衍:根据第三季度的定期报告,我产品的三季度末管理规模在19.3亿元左右,根据目前我的存量策略和目前的A股交易量情况,我的产品规模管理能力上限大概在80亿。因为规模越大,策略收益越差,因此,如果规模再往上,要么找帮手研发新的策略,要么就看A股交易量是否增加。
用“T形人才”思维来组建团队
今日财富:对于职业生涯未来几十年,您希望通过努力达到什么程度?
盛丰衍:目前我的希望是力争做国内一流的量化指数增强产品,再远一些就是建立自己的团队。在建立自己团队时,我有一个思维模式,那就是“T型人才”原则。
“T形人才”很形象的比喻就是“广”和“专”。“广”相当于“T”的一横,可以理解为业务的方方面面都应该知道一些。“专”相当于“T”的一竖,即团队得有一些细节很专的成员,甚至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在一些方面超过我的成员。然后这样一个团队就是我远期的努力方向和扩充团队的构思。
今日财富:您现在可能什么事想多做一些,又有什么事想少做一些?
盛丰衍:我心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你把想做的25件事全部写出来,然后最重要的5件事你要做,剩下不那么重要20件事你要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们,不要花任何精力在上面。”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就是必须聚焦。
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希望进一步把业绩做好、把产品管好,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其他和业绩无关、和产品管理无关的事,我还是倾向于少做一些。
今日财富:杰出的基金经理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同时,应该避免或去除哪些弱点?
盛丰衍:在加盟西部利得之前,我仅是一个投资助理,还不是投资经理,而西部利得给了我直接成为基金经理的机会。在我看来,杰出的基金经理应该具备的品质最核心有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勤勉,投资很多时候逆水行舟,你不能躺在原来的成功上。
同样,量化市场和主动选股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必须要勤勉。第二个要素是谦逊。谦虚其实就是同心圆的思维模式,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
基金公司小贴士
西部利得基金成立于2010年7月,是全市场第60家获批成立的公募基金。自成立以来西部利得基金逐步成长,在“绝对收益”领域采取稳步推进策略,在“固收+”策略基础上,逐渐完善公司产品线布局。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已发行货币型、债券型、混合型、指数型、股票型等多种类型的基金产品43只。根据2020年第三季度定期报告截至2020年9月公募规模597亿元。
*提示:以上信息反映基金经理个人观点,在准备提供以上信息时,我们依赖并推定(未经独立确认)所有自公共资源处得到、由投资者或其代理人提供、或经我方审核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上述意见可由本公司未经通知作以修改。基金投资需谨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