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追求效率与资本回报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必须从长远平衡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日前,央行课题组在题为《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变革》文章中认为,过度自动化造成失业增加,但生产率却未得到提高,疫情正在加剧这一趋势。
文章认为,在历史上的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呈U型走势,自动化技术与劳动力市场存在自我平衡,即企业通过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替代传统劳动,但之后随着非自动化任务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再次增加,出现劳动力回流。技术进步最终提高了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提高了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
但是,美国学者近年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由于过度自动化,涌现出一些所谓的“平庸技术”,如自动检查站、自动化客户服务,或是过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这些自动化没有引发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却造成了大量的替代人工现象,从生产效率和劳动力两方面给经济带来双重打击。
自动化与全球化被认为对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千名工人再增加一个机器人,全美国就业人口比率就降低了约0.2%,在同一时期,在工作场所使用机器人的增加也使工资降低了约0.4%。因此,机器人对低技能尤其是中级技能的工人起到了一定的取代作用,被认为在过去30年中加剧了不平等现象。去年麦肯锡发布的《美国工作的未来》报告显示,在未来十年内美国将有1470万年龄在18岁到34岁之间的年轻工人因自动化而失业,比例达到40%。
自动化并不一定等于创新,自动化主要是在生产和服务流程上以机器取代人工,“创造性破坏”是以新的技术和产业取代旧的体系,而自动化并不会创造更多足以覆盖因其形成的失业的岗位,甚至也没有引发生产效率的提高,仅仅是降低了人工成本。
降低成本可以为企业提升价格竞争力并获得更多利润。因为对利润的追逐,美国产业资本出现大量外包以满足股东对资本回报更大的期待,因此,资本不仅在全球寻找劳动力成本洼地,更乐于投资自动化设备。一般而言,政府为了维护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给予自动化设备投资更多的税收优惠。这就会鼓励市场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动化设备。
这无疑会对中低端岗位造成冲击,大型企业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设备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对中小企业构成压力,抑制了人工工资上涨,长期下去,会逐步积累更大的贫富差距。过度自动化将加剧社会不平等。央行课题组的文章认为,疫情期间,因自动化和机器人的普遍采用,仅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相比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更容易失去就业机会,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事实上,在疫情前中国就加速了制造业自动化进程。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需要维持全球价格竞争力,但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中国规模化代工和制造的主要优势是产业集群产生的产业链供应链效率,与美国重视技术、日本重视质量优势,中国制造业重视生产流程的创新以降低成本,其中就包括大规模的自动化。
中国也是全球在服务业领域偏好追逐无人化技术的国家,有时无人化被塑造成进步形象,但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不同,无人化服务门槛很低,只要投资设备即可,而前者对创新能力要求很高。无人化并不一定是竞争力增强的表现,但其对中低技能从业者构成了一定打击,随着中国经济由成长型步入转型经济体,企业很容易以自动化投资减少技术创新压力,继续在成本优势加大投入。
市场追求效率与资本回报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必须从长远平衡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德国是一个工业与农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经济体,但并没有引发失业问题,这得益于德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不依靠成本而是技术,技术优势的获取是靠政府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对劳动力知识结构再调整和新技能匹配的巨大的持续的投入。自动化只是延续成本优势。中国应该重点转向技术创新,并制定对劳动者进行大规模培训的计划,同时避免由资本主导的过度自动化产生失业与贫富分化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