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逆周期因子”淡出释放多重信号
□本报记者张勤峰
继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调降至零之后,中间价报价“逆周期因子”也淡出了。这在彰显对外汇市场稳健运行信心的同时,也释放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更好发挥汇率自动稳定器作用的信号。分析人士指出,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更可能呈现稳健偏强、双向浮动的运行特征。这不仅有利于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为统筹推进金融领域其他改革创造有利局面。
“逆周期因子”于2017年5月首度被加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正如其名,“逆周期因子”以逆周期调节工具的面目问世,意在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羊群效应”。然而,从2017年5月“问世”到2018年8月再次“出山”,“逆周期因子”始终被用于过滤贬值方向的顺周期波动和“羊群效应”;与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一样,现阶段其本质上是“逆贬值周期”的调节工具。
从这点来看,继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调降至零之后,中间价报价“逆周期因子”的淡出,无异于宣告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的警报解除。一个月之内,两项调整接踵而至,更彰显宏观审慎政策回归中性的决心,以及对外汇市场稳健运行的信心。在专业人士看来,今年以来,我国外汇收支的平衡性、人民币汇率的稳健性,以及外汇市场交易的理性程度、跨境双向投资的活跃程度均好于预期。下半年以来,外汇市场稳定发展态势更加稳固,未来有条件保持延续。
需指出的是,“逆周期因子”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这是由其过滤“羊群效应”而非逆市场而行的定位决定的。现阶段,“逆周期因子”淡出,可能并非冲着人民币短期升值而来,更应看作人民币汇率恢复双向浮动之后,其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功成身退”的正常现象。
经过近期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回到6.6元至6.7元附近,合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较好匹配基本面积极变化。展望未来,经济基本面相对优势将继续发挥支持人民币汇率的基础性作用,但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复杂性,人民币汇率更可能呈现稳健偏强、双向浮动的运行特征。从外汇市场远期、期权等能够反映汇率预期的指标看,当前外汇市场汇率预期保持总体稳定,并未形成明显的单边升值预期。
“逆周期因子”淡出还释放了增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信号。现行报价机制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取决于“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淡出意味着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望得到进一步体现,有利于保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性。
进一步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纷纷回归中性,可为统筹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创造有利局面。
一是有利于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金融开放包含“迎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当前,汇率贬值风险收敛有助于将更多资金“迎进来”,助力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与此同时,宏观审慎回归中性,将为一部分希望“走出去”的资金提供更友好的政策环境,更好满足境内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近期外汇局启动新一轮QDII额度发放,便是积极现象。
二是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健全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以及提高金融双向开放水平,均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当前,人民币汇率恢复稳健运行,中外利差处在历史高位,人民币资产具有很强的对外吸引力,这对于提高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接受度显然也是有利的。随着形势变化,金融改革料向纵深推进,一些关键领域改革有望取得新进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