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有投资者给出了58.67元/股——超过最终定价两倍有余的报价,还有机构投资者给出了最低0.1元/股的报价。
10月19日凌晨,中金公司发布A股IPO发行公告,此次发行价格落定为28.78元/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31.98亿元。
引发市场关注的是,本次发行市盈率达33.89倍,又一次打破了行业中新股发行定价23倍PE的隐性“天花板”。
这是继京沪高铁之后,年内第二例打破定价天花板的上市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次或更代表着主板相关发行制度向注册制接轨的趋势愈加明显。
虽然此次中金回归A股的定价以突破“天花板”之态高于市场预期,但究竟价值几何,依然存在诸多争议。
据中金公司在当日披露的定价公开信息显示,不仅有投资者给出了58.67元/股——超过最终定价两倍有余的报价,还有机构投资者给出了最低0.1元/股的报价。
最低报价仅一毛
此次中金IPO询价始于10月14日。据询价信息数据显示,截止到当日下午3点,中金公司及其联席承销商通过上交所网下申购平台共收到2357个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901个配售对象的初步询价报价信息,而此次中金初步询价的价格范围跨度之大令人哑然,从0.1元/股到58.67元/股,最高与最低价之间相差达数百倍。
给出58.67元/股的高价的报价者来自于一名叫刘晓燕的自然人,其计划申购250万股,而报出最低价1毛/股的投资者则为常州交通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交建投资”),其拟申购的数量也为250万股。
工商资料显示,交建投资成立于1993年4月15日,为常州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投资企业,而常州市人民政府为常州市交通产业集团的实控人。
显然,在如今的报价制度下,给出0.1元/股的价格与放弃申购无异。
“不知道是机构对自己中签可能性极低的一种发泄,还是对中金公司并不看好的一种极端表现,当然也有可能是作为一家城投企业,对于中金公司所在领域并不感兴趣。”一位同样参与中金公司IPO报价的机构人士坦言,很难理解交建投资报价的心态,0.1元不仅远远低于股票面值,而且最终也一定会成为无效报价被剔除。
虽然交建投资以一个极低的价格表达了其在中金公司IPO中的态度,但这并不妨碍中金公司此次IPO又将成为二级市场投资者一场打新盛宴的事实。
根据中金公司发行公告,其此次IPO网上申购数量上限将达到9.6万股,根据数据测算,其网上投资的中签率有望达到0.1%以上。
中金回A打破禁锢
在过去几年中,核准制下新股IPO发行定价市盈率定在23倍以下,已经成了一条“默守”的规则。
“但在2014年以前没有这个隐性天花板,有些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可以高很多,但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破发的情况。”申万宏源(000166,股吧)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师林瑾称。
2014年以前,发行市盈率超过23倍的新股比比皆是。2014年以后,至2020年,整整6年间,单计算主板,新股发行市盈率超过23倍的个股仅有11只。而数百只个股的发行市盈率顶格在了22.99倍。
一道无形的定价天花板横在上面。
“这与2014年初IPO恢复后,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乱象有关,此后1月下旬证监会暂停IPO批复,到6月才恢复。从IPO统计数据看得出,2014年1月发行的不少新股发行市盈率都超过了30倍,到了6月重新恢复后,只有少数公司发行市盈率勉强超过23倍,剩下的公司发行市盈率都没有超过23倍。”林瑾说。
2014年1月12日,证监会曾紧急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明确发行人应依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确定所属行业,并选取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最近一个月静态平均市盈率为参考依据。如果新股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均值,发行人需在招股说明书及发行公告中补充说明其中的风险。
“另外就是高企的新股发行价带来的上市破发、疯狂套现,资本市场开始了无序定价。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证监会在1月决定暂停新股发行。”上述投行从业者称。
半年之后,监管重启了新股发行。与重启相配套的,还有一系列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
“这就包括在定价方面的规定,即新股发行市盈率高于规定的中证指数行业近一个月静态均值时需要连续三周发布相关的风险公告,也即需要延期三周发行,延期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上市的不确定性,从结果看,发行人选择延期的占比并不多。”林瑾称,“23倍PE”的隐性红线,也是在那个时期出现。
彼时,市场没有充分博弈定价,限制定价估值,有利有弊。
“这条隐性红线是‘一刀切’的。虽然放在当时的背景下看,稳定了市场,但不少企业的估值并没有在一级市场中完全体现,也就造成了二级市场和一级发行市场的差价悬殊,产生巨大的套利空间,也就催生了后来‘稳赚不赔’的打新基金。”上述投行人士称。
这条隐性红线一划,就划了6年。
直到2019年科创板的成功推出,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发行定价,这条不超过23倍发行市盈率的“潜规则”,被明确打破。
后续推行注册制的创业板,同样开始打破这条红线。
而在主板上,目前注册制还未提上日程,但以京沪高铁、中金公司为代表的两个巨头公司,在打破定价红线上,已然“小荷已露尖尖角”。
2015年-2020年,主板所有上市公司中,新股发行市盈率超过23倍的公司仅有11家。除京沪高铁和中金公司外,其余公司虽然发行市盈率高企,但主要由IPO的另一条规则导致——发行价不得低于发行前的每股净资产,最低发行价导致了较高的发行市盈率。
到了2020年,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京沪高铁、中金公司两个IPO项目明显打破了发行市盈率天花板。
2020年1月,京沪高铁23.39倍的发行市盈率,仅仅算是对隐性天花板一个小小的、轻微的突破。
10月,中金公司确定发行,33.89倍的发行市盈率,则带有明显市场化的意味。
目前,在主板核准制的背景下,京沪高铁和中金公司两家募资额过百亿的超级大股开始市场化发行,还只是个例,但不少资本市场参与者认为,未来主板发行的市场化可期。
上述投行人士称,注册制在明年全面放开,整个路径演绎可能是“科创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今年创业板进行存量注册制改革,明年不排除是中小板和主板一起推进。
(作者:王媛媛 编辑:罗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