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未来可栖”
文/王露
编辑/小屋
周杰伦又上热搜了。
9月21日凌晨,周杰伦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张深夜弹钢琴的照片,很快有人在下面评论:吵到邻居了。
周董霸气回应:"我有想过,但我家没邻居,谢谢。"
一句话,让多少人羡慕不已。
今年人气很高的五条人,也有一个关于邻居的故事。仁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住在广州的城中村里,手痒想练手风琴时,就怕吵到邻居,不得不半夜跑到没有人的公交停车场练琴。
邻居还真是很多人成为音乐家的头号杀手。
几个最火的论坛上,邻居吵、房子不隔音是人们谈起居家生活时最常被提到的问题之一,他们对邻居的控诉,仅次于开发商。
“小时候住在筒子楼里,卫生间和厨房公用的那种。家家都敞开着门,我家在最里面,每次回家都要一路向叔叔阿姨们打招呼————他们和我爸妈是一个工厂的。”对浩然来说,来自邻居的社交压力是一种童年阴影,他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邻居影响着。
“别人家的孩子”、“隔壁老王”已经成为最经典的梗,“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在大城市里,实际上早失效了。
“打死我都不想住到那种环境了。”搬到独户后,浩然长出一口气。
这届年轻人,既不想和爸妈住在一起,更不想和邻居建立熟人关系网。在互联网里长大的一代人,习惯商业社会里的契约关系,以及屏幕和墙背后的独立空间。
在一些稍微上年龄的社区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老年人扎堆在一起,谈论谁谁家孩子考了第一名、哪家夫妻吵架在打孩子、谁少给了五十块红包、几零几是新搬过来的、谁谁谁要卖房了、哪个超市的菜在做特价……在邻居面前,人人都是透明人。
而年轻人从旁边走过去,只会礼貌地打一声招呼。他们平时对话的长度,甚至还没有两家的狗见面时叫得多。
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在邻居和远房亲戚的关系维护上耗费精力,他们从天花板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猜测楼上至少养了两条狗,从半夜婴儿的啼哭声中知道对门的孩子刚刚出生不久,被周六早上八点的电钻声吵醒后才知道新邻居家开始装修。
如果可以,他们更想像周杰伦一样,“没有邻居”。
都说现在有7700万年轻人在独居,他们很惨,实际上并没有,甚至不少人在可选择的情况下买顶楼,只为了能少一个楼上的邻居。还有人选择边户的理由不是要一个全明格局,而是家里一侧没邻居。
相比上一代,年轻人的居住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来北京之前,许多北漂的理想合租生活是美剧《老友记》模式。推开门就是好朋友的家,日常相互串门吃喝玩乐,假期一起聚会旅游。
然而现实是厨房水池里总有室友没洗过发霉的碗筷,早上的卫生间永远在排队,唯一的好朋友住在一个小时地铁路程的北五环。
保持孤独,成为社恐年轻人乐在其中的选择。996之余的社交额度仅仅分配给有限的圈层。
去认识隔壁的陌生人,顺便讨论下家长里短?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个兴趣。游戏机里《动物森友会》的邻居更可爱,顺着网线去吃互联网的瓜更安全。
尽管有意地去忽视邻居,然而浩然买房时却比任何时候更关注谁是邻居。“国企的家属院会单纯一些,更贵的商品房相对来说素质更高、租户更少。”
翻翻中介平台上,“住户都是高素质业主”,几乎成为许多房屋的标准化介绍。类似个人简历上“精通office软件”的惯用模式——“甭管精通到什么程度,先写上再说。”
业主圈层、高素质住户,成为筛选房子的条件之一。对于浩然来说意味着孩子出生后在楼下公园遇到什么样的儿童玩伴、装修时是否有人恶意捣乱、甚至小区附近有着哪些学区教育配套。
但这些也不会让他和“具体”的邻居产生足够强烈且亲密的社交关系,浩然依旧保持着和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的心态以及足够安全的距离。
毕竟他的Dream House也是有一个“没有邻居”的房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