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有进有出才是一个正常的生态。
此次改革后,A股上市公司退市率过低的短板有望得到弥补。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有进有出才是一个正常的生态。在入口端,需要对上市企业严格把关,不符合市场定位、不满足上市条件,以及缺乏成长性或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要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在出口端,则要畅通退市渠道,出清劣质上市公司。但过去在A股市场,却频频上演着上市难退市更难的一幕。
虽然近些年来对退市制度不断进行改革,退市条款更加丰富了,退市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了,像吸收合并、连续亏损、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面值退市、年报非标、不披露年报、涉及重大安全等原因退市的上市公司均已出现,也凸显出退市制度不断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不过,现行退市制度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沪深股市仍然存在众多或业绩长期亏损、或财务状况严重不良,或属于“空壳”公司与“僵尸”公司的企业。此外,也存在众多连续多年不回报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客观上,这类上市公司都是扫地出门的对象,但现行退市制度对此却鞭长莫及。
打造一个有进有出的市场生态,退市率的高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但在这方面,A股市场的短板是非常明显的。从2001年PT水仙开启A股上市公司退市先河,截至目前,在不考虑吸收合并、重新上市等情形下,A股退市公司累计只有81家,相对于4121家上市公司,退市率之低由此可见一斑。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年平均退市率约为8%,其他境外成熟市场年平均退市率在6%左右,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退市常态化。A股市场与之相比,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册制开启试点后,现行退市制度已经无法与之相适应。比如根据现行规定,连续亏损的企业将启动退市程序,像科创板、创业板都允许亏损企业上市,这类企业在挂牌后,存在继续亏损的可能性,那么就有可能在挂牌三四年后,这类企业又会被退市,显然这样的上市是毫无意义的。而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亦是建立与注册制相适宜的常态化退市机制。
退市新规明确了财务造假的退市标准,不过财务造假退市的门槛明显偏高。尽管如此,退市新规对于加速出清劣质公司,大幅提升A股上市公司退市率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如现行退市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或四年亏损将会退市,考核的只是净利润状况,为规避退市,每年年底会有众多上市公司甩卖资产或靠补贴等过关。新规将之修订为连续两年亏损(扣非前后)+营收低于1亿元,在注重考核盈利状况的同时,也考核其持续经营能力。今后靠甩卖资产保壳、空壳公司、僵尸公司,以及股市“不死鸟”等,将在市场上无容身之地,资本市场也会对这类公司关上大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退市率。
交易类考核指标方面,将面值退市改为1元退市,且新增3亿元市值考核指标,既堵住了此前的漏洞,也进一步完善了退市制度。对于股本较小,而股价较低的上市公司而言,其退市风险无形中大幅增加。反过来讲,一家连3亿元市值都不到的上市公司,也没有必要在市场上挂牌。
此外,此次新规中新增了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退市指标,对于上市公司将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也有利于将存在这类问题的上市公司扫地出门。现实案例中,拒不披露重大信息,或上市公司董事会处于失控态势的大有人在,这类上市公司今后将面临巨大的退市风险。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