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今日社评
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最核心的还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政策的目标性和方向性决不能偏,一定要继续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倾斜。稳定物价也是须臾不可放松的重点工作,企业稳才能保证就业稳,就业稳才能保证社会稳,物价稳才能确保居民生活稳,这一切环环相扣,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国家统计局11月10日发布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其中城市上涨0.5%,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上涨2.2%,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上涨0.3%。1月至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相关报道见A8版)
这是时隔42个月后CPI再度破“1”,进入价格微涨区间。按照目前的价格走势,今年后两个月的价格也不会高,有可能继续维持在1%以内的区间,容易给人形成通货紧缩的错觉。实际上,导致10月份CPI破“1”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是因为去年同期的CPI基数较高(上涨3.8%),自然对今年同期的CPI涨幅带来不小的影响。二是10月份猪肉价格较大幅度下跌(降幅2.8%),影响CPI下降约0.13个百分点,给10月份CPI涨幅回落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受猪肉价格下降影响,蛋类价格也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达到16.3%,影响CPI下降约0.11个百分点。
上述两方面因素导致10月份CPI涨幅较大回落,并跌破“1”,进入价格微上涨区间。这样的CPI涨幅回落,与一般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是两回事,也不是市场需求出现问题的表现,更不是经济出现问题的表现。在当前条件下,即便CPI连续几个月维持在1%以内,也不意味着进入通缩状态,而仍然是去年同期价格水平高和猪肉价格下跌造成的,具有更多的特殊性而非普遍性。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都在疫情影响下表现不好,主要经济体国家呈现衰退现象,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惠誉等国际经济组织和评级机构都看好中国经济,预测中国将是今年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
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既因为我们在较短时间成功控制住了疫情,更因为中国具有超大的消费市场,且这个市场借助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战略性成果,正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不仅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其他国家企业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都表示,要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加强与中国企业合作,进一步拓宽并受惠于中国市场。
在此背景下,10月份CPI增幅能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更多地得益于稳定价格措施切实发挥了作用。尤其是猪肉价格,能够在连续19个月上涨后出现首次下跌,主要是因为非洲猪瘟得到了有效控制,各地纷纷出台支持生猪养殖的政策措施。正是有了扩大养殖的基础,才具有了增加供应的条件,最终带来猪肉价格的下跌。
当然,由于疫情还在全球发散,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正面临疫情二度侵袭,全球经济仍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对中国经济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按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需求,健全国内供应链和价值链,建立新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十分重要而紧迫。只要需求充足,就能确保企业运行正常,就能稳定经济基本盘,所谓的“通缩”就不会发生。
眼下正值“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时刻,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最核心的还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只要这项工作抓好了,中国经济稳定就具有强大的基本面。政策的目标性和方向性决不能偏,一定要继续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倾斜。
与此同时,稳定物价也是须臾不可放松的重点工作。企业稳才能保证就业稳,就业稳才能保证社会稳,物价稳才能确保居民生活稳,这一切环环相扣,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