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信用卡等零售业务增速放缓,不良率上升,部分银行开始对一些客户主动限额。但近期,情况似乎有些变化。
日前,一位信用卡用户刘先生对记者表示:“四五年前,我在一家银行申请了信用卡。因为初始额度不高,此后很少再用,偶尔在超市买菜用。过去几年间,这张信用卡的额度没有变化。但就在今年10月底,突然收到这家银行的一则短信,要把我的额度再提升1万元。”
另外一位张先生称,自他工作后,工资账户一直开在一家股份制银行,不过他没有申请该行的信用卡。今年11月初,这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营销中心人员电话告知,由于最近工资流水不错,将主动为他提供一张白金信用卡,可以享受高额度、航空票价优惠等多项权益。“奇怪的是,最近几年我的工资没有增长,流水也一直变化不大,不知道为什么这家银行此时这么主动。”张先生感到疑惑。
信用卡行业研究人士董峥对第一财经表示,上述情况属于银行信用卡中心对客户的精准营销。当前,信用卡逐渐趋向饱和,银行开始挖掘存量用户。有些用户申请了信用卡,虽然很少使用,但并没有产生风险。目前,这群人重新进入银行的视线,银行尝试通过提额方式,试图增加与存量客户更多的黏性。另外,一些掌握客户借记卡信息的银行,也想借机通过信用卡做大零售业务。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56亿张,环比仅增长0.99%;银行卡授信总额17.91万亿元,环比增长1.92%;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7.50万亿元,环比增长3.26%。
“信用卡发卡目标人群按照发卡标准,考虑地域、年龄、职业等因素后,实际适合发卡的用户基数其实有限。再考虑到一人多家银行信用卡的重叠现象,估测实际持卡人数约为5亿左右,即全国人口基数的1/3强。”董峥称。
“每逢五一、中秋、双十一、春节等节假日或者购物节,银行信用卡中心一般都会根据客户以往的消费和还款信用记录,主动为低风险客户提升授信额度。另外,各银行也会通过刷卡优惠信息等手段,吸引用户使用信用卡。若用户用来购买大件商品,银行可以获得分期手续费。”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记者表示。
另外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影响,信用卡不良率节节攀升,但信用卡业务一直以来是银行的重要业务。银行开始调整策略,对信用卡的稍高风险客户主动限额,同时提升对低风险客户的服务。
数据显示,2020年1~9月,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240.75亿元,同比增加107.98亿元;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不良生成额63.56亿元,同比增加14.90亿元。“鉴于疫情对居民就业、收入和消费等方面的影响仍在释放,叠加共债风险等因素,预计零售业务风险管控仍将持续面临较大压力。”招商银行称。
平安银行(000001,股吧)也称,受疫情影响,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上升,但三季度开始已趋于稳定。“信用卡业务将继续贯彻全流程风险管理理念,利用量化工具,管控风险。一方面引入外部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持续提升风险模型的风险辨识度,对客户资质进行更准确判断,保证获客质量,持续优化信用卡组合品质。另一方面响应国家号召为受疫情影响客户提供延期、个性化还款等纾困方案,同时进一步升级科技及大数据在差异化催收策略的应用,通过考核、激励、资源整合等丰富的不良管理手段,强化不良资产管控。”该行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