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姜永坤(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即将到来的9月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早在上个月,中央就提出了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目前,我国餐饮浪费总体上呈现普遍性、全面性和积习性的特点。首先,餐桌上出现“二多一少”现象:食物点得多、桌上剩下多、愿意打包少;其次,表现在对食物的全面浪费量上,浪费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蔬菜、食类、肉类、水果和奶类。可见,餐饮浪费已成为普遍全面的社会行为。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升魁团队的调查,2013年至2015年,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面对餐饮浪费状况,社会上一直有呼唤节约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开展了“光盘行动”等措施,“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一度有所改观,但为何餐饮浪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笔者看来,多数人对食物浪费现象,已经是触目而不惊心,也没人对这种浪费现象感到自责,似乎已成自然。积习被视为正常就会延展,如今中小学校园食物浪费亦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要治理餐饮浪费需要教育、科技、法治多措并举。
国民节约意识不够 法治缺位
人们的餐饮方式和行为是国民社会意识的综合反映,受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下,我国餐饮浪费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伴随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增长,但教育不够和国民食物节约意识并没随之提高。其中不仅有经济因素导致的意识误区,更有法治缺位导致的社会行为问题。
中华民族餐饮文化既传承有农耕文明的勤劳节俭美德,但同时也糅杂有讲排场、追求虚荣的陋俗,这些都是难以随时代的变迁而自行褪色的。当下,一方面,顾客认为钱是自己的,就全然不把食物浪费当回事,请客时只顾要面子多点菜,生怕菜少了显得自己不够客气和热情,自然助推了餐饮业的浪费。另一方面,从作为供给方的餐饮场所来考量,基本以做大供应量为业务追求目标,目睹餐饮消费中的浪费状况,基本熟视无睹,因为双方都不会想到和自觉意识到,随便倒掉的一碗饭,浪费的不仅是食物,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资源,同时处理这些餐厨垃圾也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
在餐饮场所浪费食物时,社会公众普遍没有这种意识,即浪费食物相当于剥夺了他人公平获取食物的权利,是对他人不公的社会公德问题。更不会想到,全球每年有13亿吨的食物被浪费,与此同时,地球上每8个人中就有1人因饥饿而死亡。
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立法来引导国民节约食物,规制监管餐饮浪费。粮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放眼世界,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不少国家不仅从总体战略、生产管理、贸易方面来保障粮食生产和消费,更是通过立法来引导国民厉行节约,强化监管来消除或禁止餐饮浪费。
英、德、法、意大利、美国、瑞典、芬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都先后通过各具特色各有重点的食品安全法,来大力推行绿色餐饮制度,并通过行业协会来制定社会绿色餐饮的实施细则。比如,韩国餐厅实施的半碗制,法国、巴西的打包制,德国的罚款制,以及日本、美国、意大利等的剩菜控制和处理制等。同时,普遍推行以家庭、学校为社会教育重点,培养推进全社会国民对食物的法治节约意识,促进全社会自觉遵守。
反观我国,虽然2014年制定有《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但这项规定主要的目的是针对官员吃喝问题,遏制吃喝风,对于普通消费者的浪费食物,还没有制定反浪费食物法,食物浪费尚无法可依。虽有一些自助餐厅对消费者剩下食物的一定量实行惩罚性收费的提示,但没有具体落实保障,大都形同虚设。
在笔者看来,教育不够会导致国民食物节约意识缺失,法治缺位则会放任社会浪费食物行为盛行。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大国,但我国的浪费食物现象严重,如此现状下,不仅我国国情将无法支撑这种食物浪费方式,而且与中国文明进步的形象很不相宜。因此,积习急需教育来改变,沉疴亟待法治来根除。
以教育为先导 提高全民认识
消除餐饮浪费现象绝非一日可成,笔者认为,需要教育、科技、法治多措并举,协同治理。以教育为先导,提高社会认识为本,普及提高全民食物资源节约意识,培育自觉抵制杜绝餐饮浪费的社会行为,具体有以下建议:
一是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餐饮节约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全民食物节约思想认识教育。在全社会普遍倡导“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认识教育,增强公众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的认识,增强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戒奢克俭优良传统,引导人们践行健康绿色生活,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成社会普遍的反食物浪费意识行和自觉节约食物意识。
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养成合理、健康的节俭型餐饮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节俭型餐饮氛围,培育科学文明的餐饮交际行为。倡导推行“三要、三不要”餐饮行为,即要合理消费,不要虚荣排场;要健康餐饮,不要暴饮暴食;要适度供餐,不要听任浪费,破除宴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改变不良餐饮消费习惯,推动餐饮消费习惯从“吃剩有余”“顿顿有余”向“杜绝浪费、够吃就好、吃得健康”转变,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培育自觉杜绝餐饮浪费的社会行为。
三是从公民道德认知层面,增强人们餐饮节约行为自觉性。将食物浪费纳入行为品德和道德范畴,使公众认识到食物资源内涵的公共性,认识到任何人都无权浪费食物资源,应该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和公德。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推动餐饮节约理念和行为进餐馆、进家庭、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公德意识和餐饮行为。
发挥科技作用 推进餐饮信息化
治理餐饮浪费还要发挥科技促进作用,推进餐饮信息化个性化服务,了解需求,精准配餐,提升质量,减少或杜绝浪费,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从信息化、场景化、互动化方面来助力各类餐饮服务企业进一步发挥平台服务优势,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减少直至杜绝浪费。通过大数据方式,掌握消费者的习性与消费心理,既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喜好,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服务,制作更安全、更健康、更丰富的菜品,又能利用大数据来丰富和完善线上套餐的菜品信息,在菜品上增加咸淡、甜辣等口味信息,在线上标准化地传递给消费者。这样不仅方便商家决策,又减轻其备菜压力。
其次,在满足顾客消费决策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供给方防止浪费服务,依靠合理又健康的膳食搭配,从供需两端深入推进“光盘行动”。餐饮企业在提供宴席服务时,既要尊重顾客消费需求、又要体现绿色生活方式要求,科学设计菜单或套餐,合理安排宴席流程和餐台数量,切实提升餐品和服务质量。严禁餐饮企业借提供套餐服务的方式推销过量的宴席,切实减少宴席食品浪费较为严重的现象。引导顾客理性定餐、合理消费,推动商户营养配餐,使消费者既能满足膳食的多样性,又可以达到膳食供应的适量性。鼓励顾客点半份菜,及时提醒顾客就餐完毕时将剩余饭菜打包带走。
最后,组织力量,研制创新推广现代宴席菜肴配制和餐饮方式。组织食品营养专家和美食家研究如何汲取西餐总量控制、分道食用的餐饮方式好处,融汇中餐的丰富多样性,创新推出既能传承弘扬中餐菜品丰富、色香味形特色,又融汇中西餐饮文化优点的“中餐西吃”菜肴和健康文明餐饮方式,并由点到面、由上到下推而广之,不断完善,成为风气。
健全相关法律行业自律、舆论监督齐上阵
笔者以为,要消除浪费食物,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从法治上保障节俭型餐饮行为的实现和社会普及,具体有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制定推出“反浪费食物法”,用法律形式来敦促规制节俭型餐饮行为的落实。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国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明的法规制度符合民族心理基础,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应是制止餐饮浪费的有效之策。
操作上,因地制宜,加强法规约束。以地方法规形式规范餐饮消费行为,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建立节俭消费提醒提示制度,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贯彻节约用餐、文明用餐标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政府垂范。各部门要加强对公款消费额度的监控,对违反正常公款接待规定的一切餐饮浪费问题应给予处罚,并接受人民监督。
二是发挥餐饮业行业协会对餐饮企业的行业指导和自律约束作用,健全“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餐饮浪费”的营业服务标准,提升餐饮企业绿色服务水平。
鼓励行业探索制定餐饮行业公约,引导餐饮企业主动学习、适应、引领绿色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建立行业行规督导、检查和考核机制,组织第三方力量,定期深入餐饮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和督导,加强餐饮消费督促检查,加大督查和考核工作力度,加强餐饮法制行规的约束作用,确保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可通过开展行业内社会服务评价来检验供方餐供的准确性和顾客的体验性,使餐馆营业供给得当,消费者吃得好又能不浪费。
三是运用媒体、公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种社会力量,开展社会监督,促进法治约束。
对在宴席、自助餐、机关食堂等场合浪费的问题进行监督,对那些陋习不改,依旧讲排场、比阔气,造成餐饮浪费严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曝光,同时采用必要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以对各种餐饮浪费行为形成强大社会舆论和法治压力。
如今世界正进入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背景下,我国餐饮文化和餐饮行为要跟上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步伐,树立国民珍惜资源意识,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爱护自然,环境友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公德,改变讲求排场的旧习陋俗,扫除铺张浪费的不良餐饮行为方式。
同时,提升国民餐饮文化素质,普及节俭、健康、文明的社会餐饮行为,培养以节俭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安全健康的绿色餐饮消费和行为方式和简朴而精致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实现国民生活质量的真实提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